集中整治以来,区卫健局聚焦群众看病就医中的“关键小事”,以信息化赋能诊前、诊中、诊后服务全流程,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优化群众就医体验,让群众乐享便捷医疗服务。
在改善就医感受上探索“突破点”。以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为抓手,推动全区3家公立医院优化门诊服务流程,实行“一号管三天”便民服务举措,惠及复诊患者527名,累计免除挂号费7436元,减免患者诊查费用1740元。商州区人民医院开通“互联网+护理服务”,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推进6类14项护理服务从院内向院外延伸,已为3名群众提供了3项上门护理服务。通过诊疗模式全面升级,门诊病人次均诊疗费用332.78元,比上年减少40.12元,下降10.76%。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为4115元,比2023年减少1295元,下降24%;出院患者日均诊疗费用为394.4元,比上年减少153元,下降28%,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创新医疗模式上瞄准“着力点”。开展“行走的医院”数字化村卫生室援助项目,推行“远程检测设备+全科医生助诊包+全科医生工作站+远程专家门诊+健康180中心”模式,让老百姓在家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拓展康复理疗、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功能,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落细落实家医签约随访服务,上门了解群众就医需求、用药需求,调配医护人员、补齐短缺药品,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医院与18家镇办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选派区级医疗机构40名专业人员指导基层、下沉服务,通过培训、查房、坐诊以及科室共建等,上级医院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优化医疗资源上紧盯“关键点”。按照“一院一特色”打造基层特色专科,牧护关、大荆、杨斜、夜村4个急救分站及胸痛单元建设初见雏形,区人民医院与大荆中心卫生院共建康复医学科、与牧护关中心卫生院共建卒中初筛单元稳步推进。王巷、洞底、月亮湾等8家村卫生室“中医阁”正在建设。目前,北宽坪、杨斜、大荆等12家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基本标准已通过验收。2024年,大荆、牧护关中心卫生院争创推荐标准,麻街、三岔河等6家镇卫生院创建基本标准。
在规范医疗管理上把握“核心点”。以“两医整治”为突破口,推动医保部门加大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力度,打破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坚冰”,强化源头治理。全区定点医疗机构参与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覆盖率达到60.24%,为医疗机构减少采购支出近1.2亿,减轻患者用药负担0.5亿,节约医保资金2650.23万元,兑现结余留用资金646.5万元,集中带量采购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药品价格、耗材价格、医保基金支付金额实现了“三降”,其中,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平均降幅63.11%,最高降幅达94.7%;中选耗材平均降幅42.23%,心脏起搏器中选产品平均降幅57.77%,口腔托槽最高降幅88%;患者次均费用、药占比分别下降2150元、15%,群众就医获得感、满足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