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好!欢迎访问商州纪检监察网网站!

理论调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廉政之窗 > 理论调研 > 正文

商州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6-02-19 来源: 【字体: 作者:吴平 浏览次数 [打印] [关闭]
 

作风建设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 “八项新规”,处处闪耀着务实、清廉、节俭、高效的光芒,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我区今年纪律作风整顿、明察暗访和督查实际,在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区机关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我区探索建立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路。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区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工作敬业,勤政务实。但在少数党员干部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对区级机关干部作风,认为好的占30%,较好的占41%,认为一般的占24%,认为差的占5%;对镇办干部作风,26%认为好,37%认为较好,30%认为一般,7%认为差;对村(社区)干部作风,22%认为好,较好的为38%,一般的为32%,差的为8%。从调查情况看,群众反映强烈的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

 1.宗旨淡薄,作风漂浮。有的衙门习气重,官架子大,群众意识差,安不下心,沉不下身;有的习惯于“闭门造车”,深入基层调研不足,导致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导致安排多,落实少。

2.学风不浓,玩风太盛。部分干部学习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看书看个皮,看报看个题”,学习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害怕吃苦不愿学,提升无望不想学,得过且过不用学,自我满足不需学。

3.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一些干部思想观念守旧,精神萎靡,工作消极,缺乏锐意进取的激情和敢想、敢干的勇气,存在“长工活、慢慢磨”的消极思想。有的干部有“人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认为上升空间狭窄,升职无望,工作得过且过。

4.中梗阻,妨碍发展。从调查情况看,企业和群众对“中层版块”的反映较大。一是大局意识差,怕担风险,滥用自由裁量权,简单机械地用条条框框处理问题,导致政令不畅,削弱执行力。二是服务意识差,认为群众来办事是在求他办事,故态度生硬,效率不高。三是廉洁自律差,有吃、拿、卡、要的现象。

5.不讲原则,当老好人。一些领导干部信奉“中庸之道”,遇事和稀泥,当和事老,对不良现象听之任之,奖惩不逗硬,导致少数单位风气不正,人心涣散。

二、原因分析

我区机关工作作风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体制机制弊端。由于机关工作人员大都是行政事业编制,本位思想严重,工作上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工资不会少甚至是做多了还会惹来麻烦、引来是非、招来矛盾从而产生了对工作上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躲就躲能溜就溜的不负责任思想。

2.是非观念不清。有些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嘱托明知上述现象不对却不管不问。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3.管理考核疲软。机关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激励考核制度,没有一套“奖优罚劣褒勤贬懒”的奖惩考核体系,没有形成“能者留平者让庸者走”的机关人员流动制度。机关工作忙闲不均苦乐不平,做事的人是少数,议事的人是多数,工作上没有紧迫感危机感,没有目标追求没有精神寄托。

4.主观思想被动。有些人长期在机关工作过惯了按部就班的、老调重弹的稳定日子,平时不注重加强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养成了懒惰拖拉的工作作风,组织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松懈,我行我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过多地考虑计较个人得失。有的工作心不在焉人在曹营心在汉,上班时间擅离职守,拿国家的工资做自己的生意,办自己的产业,富自己的小家。这些不良的机关作风影响了机关工作的秩序,败坏了机关工作风气,直接导致的是服务的“口头化”,权力的“商品化”,严重破坏了党政形象,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机制

 1.健全学习制度。建立健全机关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保障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理论与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具体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针对性、实效性。

2.建立作风建设经常性培训制度。一是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次作风建设专题教育活动。二是把作风建设纳入各级党校、廉政大讲堂及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三是把作风建设内容作为新任领导干部的任职培训、在职期间的岗位培训和新录用公务员的初任培训的重要内容。

3.加强舆论引导。一是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将作风建设内容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及时宣传报道作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事迹,树立典型,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二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强化监督,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

1.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继续深化基层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接访、走访、处理反馈意见),对“三项制度”落实情况实行专项考核,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深入推进“三项活动”,机关干部要坚持开展“三问三解”、结穷亲、大下访活动,广泛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帮助解决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增进与群众的感情,锤炼党性作风。

2.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三级行政服务网络体系,将行政便民服务设置延伸到镇办,推进镇办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完善镇办相关审批职能单位设置,规范建设区级行政服务大厅、镇办便民服务大厅、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三级行政服务网络体系。深化改革,对现有各种审批事项进行再清理,再优化,整合部门内部审批事项,整合审批工作领导权力。执行超时默许、限时办结制,实行并联审批,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3.健全为民办实事制度。坚持每年向群众公开承诺办好一批实事,组织实施好民生工程,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量化目标,确保落实到位,全程公开实施进度,接受群众的监督。整合各类投诉中心、投诉电话、门户网站和电子信箱,健全投诉网络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保障群众依法享有的举报权和诉求权,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三)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1.建立群众评议制度。组织社会各界代表,结合政风行风测评,每年开展一次“万人评机关”活动,采取“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方式,促进国家公职人员依法、文明、高效办事。建立联系点,每年选择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联系点,监测和反馈部门在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2.实行跟踪评议制度。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从依法履职、工作效率、廉洁自律等方面,开展民主跟踪评议。面上,要求所有部门自行开展,纪委监察局聘请监督员分片督导。点上,一是每年联合评议3-6个反映较大的部门,促进面上工作有效开展;二是人社部门组织对涉及企业发展和民生的部门,对股室和站所每半年测评1次,营造比作风、比实绩、比服务、比能力的氛围。

3.开展多种形式监督。采取交叉暗访、对口检查、随机抽查、电子监察等方式,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及时发现和解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发挥好特邀监察员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作风建设专题调研视察。

(四)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1.建立作风建设责任制。各级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是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本单位的作风建设负总责,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和领导干部对分管范围内作风建设承担领导责任。完善作风建设经常性工作机制,明确具体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加强对作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和监督检查。各级党委(支部)都要建立健全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的制度规定,加强对作风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违反作风建设规定的行为。

 2.建立问责机制。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把不作为、乱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作为重点,制定问责细则。对违反党性原则,作风问题严重的党员干部,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对于尚未构成违纪的,充分运用组织处理手段,切实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3.严格考评结果运用。将考核和评议结果,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对考核排序后五位的,第一次通报批评,第二次对主要领导诫勉谈话,第三次对班子进行调整。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评先选优、选拔任用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同时,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网络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