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区制定出台《科级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按照好干部的标准,坚持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原则,有效破解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难题,形成了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干部选拔新常态。
一、转变观念,破解干部“下”的尴尬。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建立区委领导定期到基层与干部谈心谈话和干部主动约请组织谈话的“双向约谈”制度,引导各级组织和干部群众正确看待干部的升降去留问题,树立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有利于党的事业、有利于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有利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新观念,缓解干部“下”的压力打破“上荣下辱”、“下必有错”等旧观念,解决好干部“下”的尴尬,形成健康流动的人才体系,才能增强干部活力,提高队伍士气。
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明确“下”的标准。坚持把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和群众公认度等情况作为定性指标,把履行岗位职责、目标责任考核、民主测评、换届全额定向民主推荐结果等方面情况作为作为定量指标,明确“不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理想信念动摇的、为官不为不敢担当的、违反干部档案管理有关规定的、工作推诿扯皮履职不尽责的”等14项情形为“下”的对象,对存在“非组织选派,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等4种情形的进行岗位调整,准确甄别“下”的对象。
三、科学评价,保障干部“下”的公平。实行上级、同级、下级分权重评价的“三级综合测评”的办法,开展民主测评,将分管领导、同级班子、服务对象和部分“两代表一委员”纳入民主测评范围,提高测评的准确度和真实性。综合年度考核、平时考核、任职考察、经济责任审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通过信访举报等多种途径,对干部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综合研判,从定性、定量两方面综合分析,对干部实行分类排队,确定“下”的干部初步意向,提交区委集体研究酝酿。按照规范、定量、务实的标准,科学的评价体系,避免了干部“下”的主观随意、暗箱操作,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四、加强管理,让干部“下”出活力。对“下”的干部实行跟踪管理,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状态,对改进不大、进步迟缓的进行批评教育,对进步明显、成绩突出的及时表扬鼓励;对在新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按照规定重新考察,安排担任或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引导他们把“下”作为新的起点,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努力使整个干部队伍焕发勃勃生机。比如:原闫村镇党委书记周建文因机关干部管理不严、班子成员沟通不够合力不足等问题,被安排到杨峪河镇移民搬迁项目管理处等单位进行跟班学习教育。周建文在新的岗位上进步明显、成绩突出,经考察合格,被区委安排担任黑山镇党委书记;原腰市镇党委书记郭彤因在“四位一体”党建工作中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实、推进不力被停职反省,被区委召回安排到三岔河镇等党建工作比较先进的镇办实践锻炼。郭彤在新的岗位进步明显,经组织考察合格后被区委安排到板桥镇任党委书记。
五、完善配套机制,提供“下”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干部退休制度、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等规定,对于“下”的干部不论是交流还是退出领导岗位,都按照相应的程序和规则办事、履行相应的手续;明确退出岗位后的领导干部的工作安排、工资待遇、福利保障、组织管理等,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干部“下”的后顾之忧。加大问责追究力度,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不能正常履职、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促使领导干部“下”得去。向“问题”干部亮剑,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全力打造能上能下新生态。据统计,商州区自制度实施以来,全区共有7名正科级领导受到相应处理:其中1人在个人人事档案中使用伪造的学籍和学历被免职;1人因机关财务问题被免职;1人因党建工作不力被停职反省,召回安排到党建工作比较先进的有关镇办党委进行跟班学习教育;1人因机关干部纪律作风问题被实施党纪责任追究;另有3名干部因违纪问题被免职。
[网络编辑:刘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