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商州区纪委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大纪律审查力度,防止小错酿成违纪,违纪变成违法,持续不断释放违纪必究、执纪必严的信号,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1—10月,全区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120件,初核违纪线索233件,立案查处84件,结案6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68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
早亮“红灯”严规矩
“商州区运管所将其3辆执法车辆停放于单位家属院院内,存在违规停放问题被通报了……”
“商州区扶贫局产业信贷股股长周晓军利用职务便利收受服务对象礼金被通报了……”
曝光违纪违规问题,是绷紧纪律“红线”的有效方法。
商州区建立通报曝光常态化机制,通过报纸、电视、门户网站,对违纪违规案件,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持续不断释放违纪必究、执纪必严的信号,有效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
要让党员干部少犯错误、不犯错误,关键是要把纪律规矩这个“木鱼”驰而不息地敲下去。
“按照有关规定,我再向你提几点要求:一是不得向管理和服务对象及下属发放请帖,二是不得大操大办、造成不良影响……”每逢干部操办婚丧嫁娶事宜,区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杨建锋都要向报告人这样重申纪律。
“恭祝您和家人幸福安康,也希望您廉洁过节。”每逢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商州都要通过手机报向全区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发送廉政短信,打好节点“预防针”,增强拒腐“免疫力”,提醒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廉洁过节。
早树“标杆”明纪律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要强化纪律规矩意识,从小处入手、从具体突破、从细节完善,靠刚性的制度、完善的机制、有力的监督,规范权力的运行。”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刘申海多次强调。
纪律挺在前,就要在心中树立纪律“标杆”,让纪律捻熟于心才能知“底线”、守“红线”。
权力不可任性,重点是管住“关键少数”。
商州全面推行“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制度,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加大对重点岗位干部的监督。
为此,区纪委充分利用“谈话”这种方便、灵活、有效的监管方式,谈出问题,说出实效。进一步规范谈话制度,将廉政谈话、廉政约谈和诫勉谈话作为加强监督的“规定动作”。
廉政谈话突出下级党委、纪委负责人这一“关键少数”,重在传导压力,督促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实处。
廉政约谈针对地方和部门反腐倡廉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群众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谈话,加强警示提醒,督促落实“一岗双责”。
诫勉谈话针对发现的轻微违纪违规行为,通过批评教育、警示告诫,促其悬崖勒马、止步向好。
早举“戒尺”严惩处
“对问题不放过、‘苗头’不放纵,要早处理、快处理……”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刘申海对纪律审查工作的态度非常坚决。 区纪委紧盯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加强问题线索管理,坚持有案必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围绕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纪律审查,坚持“一案三查”,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的,坚决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共实施问责5人,有效发挥了教育震慑作用。
加强线索管控。全面排查十八大以来群众举报、媒体曝光、网络反映的干部问题线索,建立台账,实行集中管理。采取明察暗访等方式,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明察暗访16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件,处理7人。
维护群众利益。始终把坚决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作为维护群众利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严肃查办基层党员干部截留、挪用、侵占、贪污强农惠农资金、征地补偿款等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截至目前,全区共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7起,给予党政纪处分10人。